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浊毒理论研究分会 欢迎您
关于我们 加入收藏
手机版
首页
总会介绍
分会信息
通知公告
科普讲座
岐黄民声
行业新闻
视频中心
专家风采
成果展示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讲座
浊毒学说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
0
发布时间:2018-05-30 浏览数:214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1978年WHO将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胃黏膜发生肿瘤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癌变过程,即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因此积极探讨中医中药辨治本病的思路方法意义重大。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立了“浊毒”学说,并以之指导临床,尤其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兹简介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1、浊毒学说

1.1  浊毒的含义

      浊毒既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1.2  浊毒形成的病因病机及致病特点

      浊毒产生有两方面原因。内由情志不畅,肝失调达,克犯脾土;或饮食劳倦,损伤脾土;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而致。外因感触六淫。均可使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初为湿盛,湿久则浊凝,浊凝则痰聚,因湿、浊、痰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热极则生毒,形成“浊毒”内壅之势。因此,浊毒的形成经由湿-浊-痰-热-毒,终成浊毒。

      浊毒互结,胶着难愈,邪壅经络,气机不畅,邪不得散,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留,化生痰浊瘀血,日久痰浊、瘀浊相互搏结,反复日久,耗伤脏腑气血津液,从而造成浊毒内壅、气滞络阻、脾不升清、胃失和降、阴血耗伤、气虚血郁的证机变化,而浊毒相干为致病的关键。故浊毒的致病特点为⑴易耗气伤阴、入血入络;⑵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⑶易积成形、败坏脏腑。

2、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致病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常以胃脘痞满 、痛或不痛、胃中嘈杂、食纳减少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属于“痞满”、“痞证”、“胃脘痛”等范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将CAG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来分型治疗。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对目前人们的生活饮食规律的观察,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因饮食内伤、情志不舒,导致肝胃不和、胃气失和、通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邪内停, 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 ,热壅血瘀而成毒 ,形成“浊”、“毒”内蕴之势。浊毒内蕴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浊质粘腻导致浊邪为病,多易阻滞脉络,壅塞气机,缠绵耗气,胶着不去而易酿毒性,而毒邪伤人,其性烈善变,损害气血营卫,两者相合毒借浊质,浊挟毒性,浊毒相干,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终使胃热阴伤,气滞络阻,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胃腑受损,胃液减少,腐肉败血,腺体萎缩,粘膜变薄,日久成萎,终致CAG肠化一不典型增生一胃癌恶性循环的形成。现代研究表明,慢性萎性胃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胃粘膜由桔红色变为苍白色;粘膜变薄,血管显露;腺体广泛萎缩破坏,损失半数以上;出现肠上皮或假幽门腺化生;粘膜颗粒状隆起,皱壁粗大;胃液减少,胃酸分泌不足。这些病理变化,恰符合以上所阐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发病机理。 

3、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论治观

      浊毒阻遏中焦气机,见胀、嗳、痞、满、呆、泻之象;灼伤胃络,可见痛、烧、烦、秘之候。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的辩证论治方法。浊毒证临床表现归纳如下:(1)望颜面五官:面色粗黄,晦浊,油腻,褐斑,痤疮。耳鼻口的分泌物浑浊增多;(2)舌象:舌质红或红绛或紫,舌苔色泽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苔质腻,或薄或厚;(3)脉象:脉有滑象,或弦滑或细滑或弦细滑;(4)排泄物、分泌物:可见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茶样,汗液垢浊有味。以上症状不必悉具,重在舌脉的表现。对于对于浊毒的治疗化浊解毒要贯穿始终,并灵活采用以下诸法:(1)通腑泄浊解毒法 选用姜黄散与小承气汤加减,可通过通腑泄浊将浊毒排出体外;(2)渗湿利浊解毒法 选用六一散加减,保持小便通畅可以使浊毒从小便排出;(3)达表透浊解毒法 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保持汗出可以通经活络、疏通血脉,有利于体内浊毒通过汗液透达于体外,从而排出浊毒;(4)健脾除湿解毒法 选用百合乌药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健脾除湿以化浊解毒;(5)芳香辟浊解毒法 选用芳香辟浊类药物,如藿香、佩兰、砂仁、紫豆蔻等,以 “解郁散结,除陈腐,濯垢腻”;(6)祛痰涤浊解毒法 选用小陷胸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以荡涤痰浊,化浊解毒;(7)清热化浊解毒法 选用三黄石膏汤加减,以

清热化浊解毒;(8)攻毒散浊解毒 浊毒已成,胶结固涩,需以毒攻毒,活血通络,才能将聚集在一起的浊毒攻散,使浊毒流动起来,或排出体外,或归于清气。常选用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等。另根据轻重可分层选药:浊毒轻者常用茵陈、藿香、佩兰、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浊毒重者可选用黄连、砂仁、白豆蔻、全蝎、蜈蚣、壁虎、山甲珠、土元之属。

4、典型病例

      冯某某,女,68岁,退休,2006年12月25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胃脘部隐痛4月余,加重7天。患者4月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隐痛,自服胃康灵、气滞胃痛颗粒等药物,效果欠佳。2006年12月14日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多发糜烂。病理:窦小弯移行部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窦后壁移行部轻度慢浅炎,体小弯灶性出血、表面上皮脱落。现症见:胃脘部隐痛,无规律,烧心,泛酸,嗳气,无口干、口苦,纳差,寐可,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肝胃不和,浊毒内蕴)。西医诊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治以解毒化浊,养肝和胃。治疗予田基黄15g,薏苡仁l0g,红景天9g ,绞股蓝、枳实各15g,白术、川芎、当归、白芍各l0g、百合15g、乌药15g、砂仁15g、紫蔻15g、瓜蒌15g、清夏12g、内金15g、黄连12g(打)、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三七粉2g,全虫9g、蜈蚣2条。服药3个月。2007年3月3日复诊:胃脘疼痛渐失,纳食亦可,诸症均减,守方续服 3个月。2007年6月20日做电子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肠化。病理:幽门前区:轻度慢性炎伴轻度糜烂,“幽门后壁”移行部粘膜轻度慢浅炎,窦小弯:浅层粘膜轻度慢性炎,“角切迹”轻度慢浅炎,体下部小弯轻度慢浅炎。嘱患者守方续服2个月,1剂/2d,以固疗效。